VR彩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坚持理论创新”列为中国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2021年是“十四五”、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年,教育系统深入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取得重大成绩。本版盘点2021年教育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以增强教育界启航新征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信心和力量。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同步推出专题VR彩票,敬请关注。
2021年,习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给师生等群体致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习强调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刻揭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初心使命和价值追求,集中回答了教育发展立场和办学方向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
2021年4月19日,习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清华大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
习立足中国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对高等教育如何培养一流人才作出了新部署,进一步拓展了办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的思想内涵。习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等场合强调,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要培养人才,就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而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
习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广大青年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明确要求。
习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021年5月,他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进一步强调,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同年7月1日,他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向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发出号召,强调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决议》进一步强调党的百年奋斗成就,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
在新征程上,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求教育充分发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铸同心的重要作用,引导人民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021年3月6日,习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习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对广大青年提出,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就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始终注重以德领才、以德蕴才、以德润才,不断培养造就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习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这一论断,既深刻揭示了教师的职业特性,也充分体现了对教师角色定位和使命任务的独特理解。同年9月教师节前夕,他在给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中,勉励他们同全国广大教师一道,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广大教师要严谨为学、踏实为事、正派为人,真正担当起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时代重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张泽强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庞立生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党领导人民教育事业百年历程,对标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产出了一批教育理论研究新成果。
习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理论研究聚焦百年来党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性质以及立德树人、教育公平等,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党领导教育事业的历史经验。如朱永新总结了党领导教育事业的主要经验。翟博提出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要突出政治性,二要坚定方向性,三要把握时代性,四要尊重规律性,五要体现服务性,六要坚持育人为本。
习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立德树人揭示了德性成长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根本地位。项久雨进一步探讨了个体内在需要与德育的关系,以及如何使个体对德育生成最大化认同的问题。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于泽元、皇甫科杰等探讨了师德的养成之道。为应对当前学校德育诸多困境,傅敏、任少波探讨了以经验为核心、以共同体为形态的德育基本问题。靳玉乐等认为劳动教育能够培育学生完善品格,其内容与形式将随时代发生深刻变化。林玮认为“算法”将促使审美出现圈层化,产生新的“美”。
习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VR彩票,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项贤明提出了围绕人如何在社会活动中更好地得到发展这个核心,可以建立真正独立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曾文婕、周洪宇、巴战龙等从神经科学、教育器物史、新教育人类学等角度丰富了教育学科领域。陈时见等对教师教育学科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戴杰思、姜勇等引入多层混合法、现象学方法,创新了教育研究方法。丁钢、侯怀银、李政涛等则深入探讨了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问题与路径。
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阮成武申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于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针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叶澜提出我国尚未摆脱对国外教育理论与方法的依赖,郑金洲认为对一些概念、命题、原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逻辑对立。对于教育与技术的关系,陈晓珊、戚万学认为支撑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另外,周作宇提出了民间教育学这一泛在的教育学形态,冯建军提出了超越教育同一性的他者性教育,张良、罗生全提出了“用以致学”的教学认识论,等等。
要增强教育自信就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对此,杨小微、游韵分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本土基因、基本构成、基本维度和重要特征VR彩票,苏君阳探讨了中国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高伟分析了中国教育哲学的基本任务,胡昳昀、刘宝存阐述了中国教育软实力的概念内涵、现状问题和提升路径,秦玉友认为当前亟须重新思考农村教育现代化自信问题。
2021年5月,《“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发布,强育强国推进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上,劳凯声、龚向和等学者分析了新时代受教育权的新变化,申素平提出了受教育权的体系化保障之不足。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上,柳海民、邹红军与王建华阐述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评估的基本问题。在教育供给侧改革方面,熊春文、陈辉、吴晓刚根据调查数据探讨教育资源供给中的规律性问题。
(赵亮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报刊图书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李剑萍系该院副院长、教授)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系统以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化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绩。
专家认为,这将拉动基础教育发生格局性变化。“双减”要求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做到“三提高一规范”,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规范校外教育秩序,促进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监测显示,全国14.3万所应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中99%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为89.7%。
2021年7月21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印发。
教育系统勉力前行,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五育融合”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阶段性研究成果,体现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整体要求。近年来,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推进由智育“一枝独大”转向“五育并举、齐头并进”。教育部陆续召开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推进会,推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切实解决“衔接”问题。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推进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积极开展中西部七省份“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巡讲和培训活动。印发《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等四个指南,并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三是深化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2021年6月印发《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
2018年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之后,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发布,为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奠定了基础。2021年,教师法修订工作加快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已经从过去的保障条件转变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工作,不仅是理念的转型更是行动的改变。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实践范式发生重大转型,已经从外控式转变为内驱式。
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
2021年,教育系统不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并推进教育整体性系统性改革。一是“破五维”教育评价改革得到深化。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育部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等,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强化。2021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强调在中小学校建立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三是中小学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2020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不断释放政策效力,有力推动了学校办学活力的激发。四是民办义务教育进一步规范。2021年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印发的《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和细化“公民同招”政策。五是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2021年9月《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印发,聚焦落实中央关于基础教育重大决策部署等深化改革。六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2021年10月《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只有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且发挥“合力效应”,才能够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2021年9月,习主席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指出,数字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教育部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一是促进教育治理创新,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促进个性化教育,形成学生学习等大数据库。三是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实现多元化、过程化、立体化、数据化评价。信息化实践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相互引领,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与教育改革发展深度融合。
2021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新的百年征程全面开启,“十四五”规划开始布局普及化高等教育新开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着手谋划新篇章,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工作引领。
习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要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在这个创新发展的时代,实践和理论相映生辉。高等教育置身于两个逻辑关系:一是世界百年变局的大逻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变局实现的主要标志,科技革命是变局发生的关键推动力,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大学的作用显著增强;二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逻辑——时代和教育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家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来应对,高校以找准自己在体系中的方位来应对。创新是发展的新动能,评价改革要做好引航护航工作。
新征程开启有着丰富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加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巩固、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总结、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持续、职业教育类型体系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教育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破五唯”改革的深入、“放管服”改革纵深发展等系列伟大实践的推进,为高等教育迈向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年,结合时代发展,有关高等教育历史经验、高质量体系建设、培养创新和应用人才、扎根中国大地办学、面向区域战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十四五”发展背景、国际交流合作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形成共识,为“十四五”教育规划编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新征程行稳致远提供了科学保障。依法治教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体现,高等教育的制度建设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习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一流大学建设要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面向新发展格局体现着教育的时代责任。就国内循环而言,高等教育不断通过体系建设完整对接经济活动链条,助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在国外循环方面,高等学校是学习、开放、创新型组织,是融入世界科技、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高水平开放大业中发挥着先锋队、融合剂作用。高校招生培养改革“强基计划”、职教“双高计划”、本科“双万计划”、卓越研究生教育、科研“珠峰计划”、教育新基建等推进线路清晰。创新是赢得未来的根本出路,我们要向科技要经济、向教育要人才、向创新要未来。
培养时代新人已形成高昂的主旋律。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日趋完善,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空前活跃,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共识。毕业生基层就业支持体系逐步健全,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重点帮扶更加精准。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为决策提供了依据,在实际地影响着决策,促进着发展。
2021年12月17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三次会议强调,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
扎根中国大地体现着高校的成长路径。“四为”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的行动准则。教育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得到发挥,高校分类发展思想深入人心,一批校内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新兴学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得到发展,《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颁布。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正在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支撑。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思想牢固树立,战略科学家成长得到重视。高校评价改革的方向性十分明确。对学生评价注重综合素质提升,对教师评价突出师德师风、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实绩,对学校评价突出育人、办学和特色,评价正在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指挥棒。
历史和现实相结合VR彩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努力在创新发展中服务国家建设,满足人民需求,为世界贡献中国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关系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2021年10月12日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及时总结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制度模式。”
围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学界的理论研究和国家的战略思考相结合,形成了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理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属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是对现代职业教育功能的精准定位,开辟了职业教育新境界,既强调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突出技术教育特色,也注重职普融通,绝不能把类型教育办成“另类”教育。强化“五个坚持”发展路径。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VR彩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建设技能型社会。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突出技术教育特色。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全民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的能力。
2021年4月13日,习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
制度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问题,其重要功能是制度约束与制度激励,这是创新的保障。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纵向贯通上,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在横向融通上,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有机衔接、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和理念借鉴。面向在校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衔接融通。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和教材体系,以赛促教,以证验学。实施“1+X”证书制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推动“书证融通”,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提升综合能力。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动校企双元育人,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等。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加强省级统筹,把中等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内容上、培养上衔接起来。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制度。规定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教育学生学习成果等级互换关系,进而规定在特定领域两个教育序列的学生享有同等权利。
《决议》指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是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经过百年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卓越成就。办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占据中等及以上教育半壁江山,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培养了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有力支撑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开放。在向产业开放上,配合国家发改委培育8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在向企业开放上,遴选了七十多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现代学徒制试点参与企业2200多家。在向世界开放上,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400余所高职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鲁班工坊”,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